当前位置:
城乡融合新路径: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连环夺宝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并对乡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推进行业转型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强化信息交流共享,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培育并吸纳优秀的农村数字人才,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力。
改进数据的流动共享机制,建设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
乡村要在数据元素与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改进数据的流动共享机制,打通区域间的信息差距,提升数据资源的共享程度,让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加速建立健全数据资源流通体系,积极开发利用人工智能、网络算法等相关科技,明晰其属性与归属,并对其进行大规模分类。在政府、平台、企业、产业组织、社区等多方主体的多重合作环境下,建立新型的数字化经济管理模式。利用数字化平台,使农户能够准确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利用已有的数字化平台,进行农产品数字化管理。实现产销衔接的数字化,保护企业权益,引导农户主动投身到数字化农村中去,让他们能够从数字经济中获得更多收益。立足于各区域的现实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本地要素禀赋特征,制定适合的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布局,将数字技术与渔业、林业深入融合,让“未来渔业、林业”的虚拟应用场景落地,以及物联感知等数字化赋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加强对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中数据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建立健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以法律法规为保障规范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数字经济领域内活动,以制度约束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
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平台,夯实乡村产业振兴基础
要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平台,对乡村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升级,补足服务上的不足,增加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产业新基建上的投入,为数字化基建提供新思路。以“互联网 物联网”为核心提高农村政府的管理水平,搭建网上“三农”的在线信息供应平台。通过继续开展“农村通信普惠”行动,提高我国乡村地区的宽带网品质。另外,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与之相配套的冷链物流体系。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对供电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置,强化负载连接渠道的建设,提高偏远地区电力网络和供电的连续性,逐渐改善偏远地区乡村与城市主干网的连接。为实现精确、准确的天气预报和智能化,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农业天气预报系统。另外,乡村可以通过对数字农村行政管理平台的完善,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组织行政效能与治理能力,收集并分析农民的需求、政策响应等实时信息,以此来优化资源分配,调整管理策略,改善工作模式。与此同时,通过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发展智能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等新型业态,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可交易,将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纳入统一平台管理,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壮大乡村数字经济
要以城乡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将城市的网络、信息和技术等资源引入到乡村。应针对各区域特色,发掘适宜乡村发展的特色产业,运用数字化手段,使其更好地发挥产业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比如,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和生态资源的优势,发展“数字 民宿”“数字 农业”等乡村特色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的精确运算,达到准确的市场需要,提升农产品的销售效益。另外,要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链,健全利益链条”的概念和思维,突破产业价值壁垒。要大力发展产业相融合的社会化生态农业,使乡村经济繁荣起来,促进种养相融合,将产业、物流、休闲旅游、服务业等多种经营方式有机融合,实现“农业 ”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同时,注重产业资金的挖掘和利用,并将地方特有的资源、环境等因素相融合,提升农产品的多元化增值。
构建多元保障体系,引导资源要素向下流动
乡村产业要完成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需要人才、土地和资金三大要素。所以,我们一是要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构建学院-企业-政府“校企政”一体化培训系统,开展“数字小院”项目,通过构建公共支持平台与农业领域数字化应用情景,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驻村工作队的信息化知识和派驻机构的数据资源,加强基层干部的数字运用水平。鼓励创业者加大对乡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在实践中,以文化振兴为抓手,注重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推进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生态振兴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组织振兴为抓手,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下流动。比如,将电子政务平台作为巨大的数字化平台,打破城乡各个部门的管理屏障,让政府与群众更加贴近,构建“互联网 医疗”线上会诊平台,并与本地律师事务所合作建设“普法机器人”等新型技术手段,让村民们能够享有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王凤春,菏泽学院)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