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
■ 邓达奇 段铸舫
提要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互动,提高科技创新效能,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圳应当积极向“新”而行,通过不断求新求变,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不惧挑战,勇当尖兵。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今年1月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阐述到3月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深圳向着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这座城市的应有担当。
创新是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
过去10年间,深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激活创新发展动力,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4年的64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88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02%跃升至5.8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3年,深圳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7万家。
创新是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深圳应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最终成高质量发展之效。深圳应引导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重点领域研发规划,在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领域开展有组织的重点研发计划。此外,应继续深入推进深港科技合作,探索“深圳企业发榜 深港河套揭榜 项目经理挂帅”机制等。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
产业是生产力的发展载体和实现方式,新质生产力的落地和跃迁需要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引领重大技术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所形成的产业,具有战略性和先导性,代表着前沿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为核心、以重大发展需求为依据的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生力量,也是制胜新赛道的重要突破口。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培育未来产业需要构建“产学研用”的前沿技术创新平台,打造前沿新兴产业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根据新技术、新业态的需求,加快构建前沿产业的新规制,探索和培育前沿产业的新动能和新模式,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水平。要统筹规划未来产业的孵化计划,鼓励各行业头部企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的前沿领域,在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相对雄厚的地区,布局未来产业科研实验室。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通阻碍循环的堵点卡点。高素质劳动者是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只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够将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深圳拥有大量以技能人才为代表的新型劳动者,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程师红利”,但在吸引国际化高层次人才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深圳要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更大力度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制定出台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和创新创业平台等,促进学术界的科学家、产业界的企业家等各个领域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大力组织科技创新论坛推动创新成果的全球共享。升级创新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加充足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和更先进的实验室设备,推动创新技术和先进理念的涌现和落地,以劳动者的能力和成绩为导向,推动人才评价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深化专利、商标、连环夺宝的版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多类型知识产权统一管理。通过全方位提升劳动者质量,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升级跃迁。
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创新制度保障
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有助于匹配科技创新的发展与需求,能够有效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创新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重点领域的政府服务方式,持续推进“我帮企业找市场”“我帮企业找资金”等系列行动。同时,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此外,持续强化贸易与产业联动,提升外贸综合服务水平,持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管理和标准体系,推动实现商品、资本和人才的跨国便捷流动。构建创新收益分配机制,打造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潜能,培育企业家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形成更加有效的创新制度保障。
加快数实深度融合,强化数字经济赋能
数字经济所形成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构筑了新质生产力的新基础,成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这就要构筑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融合的生态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完善数实融合发展的监管政策体系,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推动构建数字化伦理秩序,加快数字平台系统的创新研发和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应用。打造数实融合的全链体系,通过“数字稳链”“数字补链”“数字强链”,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链的基础性融合、优化性融合和创新性融合。
综上,从科技创新到新质生产力,中间关键是要形成新产业,那便是推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互动,提高科技创新效能,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潮奔涌,深圳应积极向“新”而行,通过不断求新求变,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不惧挑战,勇当尖兵。
(邓达奇: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研究员;段铸舫: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