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字化传承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涵盖了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系,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乡村文化的振兴不仅是实现强国富民目标的必然趋势,更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伴随我国农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迫切。而通过推进农村数字化建设,利用数字智能技术等助力乡村文化传承,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更是开启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篇章。
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传承的价值意蕴
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乡村文化传承各主体间的协调与联动愈发紧密。比如随着微信群、公众号等数字媒体的普及应用,在传承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参与者的协作模式摆脱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跨地域的协同联动。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深入运用也进一步拓展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主体范围,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无论是关注家乡的游子、外地企业还是社会团体,均能通过网络平台深度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通过发表建议、宣传文化、提供资源等方式贡献力量,为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开辟了新的路径,有助于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和文化自信。
同时,数字技术传承乡村文化可以有效整合与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特别是在我国广袤的乡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在数字时代,短视频、数字博物馆、数字平台、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不仅助力历史遗迹、自然空间、服饰文化等乡村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还可以深入挖掘与展示乡村的风俗习惯、祭祀活动、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地域界限不再是乡村文化传播的障碍,乡村文化得以借助数字平台实现跨地域传播。
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数字乡村建设旨在融合信息技术与现代经济产业,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文化传承着重于弘扬乡村的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农村文化的软实力。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于乡村文化产业具有创新促进作用,为乡村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和体系完善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方面,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虚拟化特性,乡村文化产业的空间得以无限拓展,文化的创新促进了多元主体在网络中的紧密协同,加速了乡村文化创新迭代的步伐;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可复制性、兼容性和可试用性等优势,使得乡村文化产业的产、供、销过程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多方需求,减少了创新的重复投入和研发成本,显著提高了文化体验的沉浸感。
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文化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要素不仅具有丰富的原始价值,还具有共享价值,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可以产生倍增效应。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可以对碎片化、零散化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系统化整合,推动传统文化要素的数字化转型。同时,数字媒介有效促进城乡文化资源的双向流动,突破乡村文化资源的局限,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在数字技术时代,文化产品以视频和图像为主,降低了消费者门槛,数字技术激发了乡村文化的消费需求,数字技术的出现几乎将文化产品消费者的规模扩展至所有人,催生了场景化数字消费、“线上ar展厅 线下实景 电商带货”、众筹消费模式、网络直播消费模式等新型消费模式,进一步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催生新兴业态,强化与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等乡村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进而突破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瓶颈。
数字技术引领乡村文化产业模式创新。数字技术的融入,从生产、传播到盈利等多个层面,对乡村文化产业的传统模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随着数字技术与传媒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对其掌握与应用能力的提升,农民在乡村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他们不仅深度参与乡村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而且成为消费环节的关键参与者,共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农民乡村文化自信,以自身喜好积极参与文化传播中去,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通过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传承,将极大拓展和改变传统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与模式,显著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不断突破产业边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业等其他乡村产业实现跨界联动,培养农村文化自信,构建乡村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格局,最终实现协同促进乡村振兴的目标。
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深化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需要政府、社会和社区三方共同努力,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数字乡村文化建设。政府应积极倡导和支持数字化乡村文化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村数字化水平。社会各界、非营利组织和科技公司也应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参与乡村文化数字化项目,包括推进移动互联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实现乡村尤其是偏远落后乡村的网络全覆盖,并支持运营商为偏远乡村提供便捷有效的网络运行维护服务,以弥合乡村的信息和数字鸿沟,降低乡村文化产业应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成本,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倍增等效应,进而优化配置乡村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文化产业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衔接与协调。
持续健全和完善乡村文化要素市场。扎实开展乡村数字人才“培育、引进、留住、使用”等专项行动,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增加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资源库和信息库。利用数字技术的可复制性、易传递性、易分享性等特性,激活不同类型的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数据采集、分类、整理、输出、反馈及再生,以多角度、多形式、多面貌的方式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虚拟再现。
深度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形态多样、内容充盈、充满活力与影响力的数字文化产品。以短视频为载体,全面展示当地乡村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提升创新意识,并借助数字技术拓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引导乡村文化产业生产主体树立并强化用户思维、极致思维、数字思维、平台思维及跨界思维,以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显著丰富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重塑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乡村文化的记录与保存更加便捷,传统民俗、手工艺、民歌和故事等得以在数字平台上全方位展示。这不仅让乡村居民重新认识与回顾自身文化根基,也吸引了外界的关注与赞赏。借助数字化传播方式,如短视频、社交媒体和在线文化平台,乡村文化得以超越地域限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引发共鸣与讨论,激发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乡村文化可通过创新手法展现传统元素,这种文化的再创造不仅增强了文化的吸引力,也提升了乡村居民对文化自信的认同,使他们对自己的传统在新时代的生动展现充满信心,对未来文化发展满怀期待。
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地区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部分。提升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是繁荣乡村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加强数字技术的投入和应用,让数字化融入乡村文化传承的各领域,充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传承的价值优势,对于扎实推进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崇元,嘉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