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劳动赋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求-连环夺宝

当前位置: 连环夺宝» 政策法规» 新闻动态-兄弟省市

  • 新闻动态-兄弟省市

数字劳动赋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求-连环夺宝


  百年峥嵘岁月,我党带领人民砥砺前行,始终不忘初心,守望使命。一切为了人民,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我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如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体面的工作、较好的工作环境、优渥的收入是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得以实现最直接的保障和体现。因此,促进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尤其是随着近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快速兴起,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就业结构的快速转变,从而使就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劳动便是数字化条件下劳动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新现象。

  劳动是实现和发展人的基本方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森林古猿逐步进化为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其为人的特殊本质,与其它的动物相比,人不仅有鲜明的生物特性,更有明确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性上,人作为生物不仅是感性的类存在物,还是能动的意识主体。在人类的活动中,人是活动的最终目的,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历史夙愿。在人的现实劳动中关注人、发展人、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类活动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体现与根本要求,亦是劳动的人学核心。劳动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类通过劳动达到精神世界的统一,创造与物质世界的和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与理解,既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也不能看不到它与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区别,应该将它放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的意义上去理解。化解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必须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需要为着力点,通过在生产关系领域推行改革发展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数字劳动是一种新型的劳动方式

  劳动,是指人类凭借劳动工具改造自然物(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改造人自身的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认为,技术变革使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改进,因此技术变革是劳动方式转换的基础。这种科学与技术的变革主要表现为:机器的更新,改良的方法,大规模的生产,资金的积聚,化学力的作用,自然力的变化,交通工具的精进以及各种发明创造等。从而达到缩短时间和空间距离,提高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更进一步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方式,促使社会分工的变化,相聚以为群,相分以为业,因此产生不同职业,各种新职业便应运而生。人们被分成不同种类的劳动者,从事着不同职业,或畜牧业,或农业,或手工业,或商业……各种职业。新职业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一方面加速了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不同劳动部门或同一劳动内部的劳动过程或操作程序越分越细,新职业层出不穷地涌现,见证着整个社会劳动发展变迁的过程。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在推动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亦推动了我国就业结构的快速转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到2030年,据测中国当前工作活动时间的16%将被自动化过程所取代,预计有1200万至1.02亿中国人将面临智能化带来的职业转换。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同时,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亦推动了劳动过程的演化,数字劳动便伴随数字技术的模块化、集群化和网络化应运而生。数字劳动是指劳动者运用数字技术和设备等劳动工具加工、处理生产资料 (包括传统生产资料与数字生产资料),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数字产品与服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相较于传统生产资料,数字生产资料具有虚拟性、共享性和可循环使用等特殊性质,能够实现劳动时空变迁和劳动场景再造,重塑工作组织结构、劳动管理和工作控制方式,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形式亦开始跨越企业和组织边界,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时空分离和网络化协作等特征,使得数字劳动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技术性特征。

  数字劳动赋能实现美好生活需求

  在劳动方式上,数字劳动在各行各业兴起,呈现出多种新职业,帮助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吸引了数据分析师、软件开发和技术设计、会计、文字和数据处理、创意和多媒体制作、广告发布、写作和翻译、网络直播者、网络作家、网络陪练、网络授课教师、网络播客等等,还催生了大量的自由职业者。许多人加入数字劳动的行列,他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互联网和计算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数据化的信息和知识。这类工作与传统的劳资关系分明、工作地点、时间相对固定的工作方式相比,是一种非正式的工作,一种“软工作”。有研究显示,信息革命深度发展以来,全球范围的非正式工作数量急剧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在线方式从事非正式的工作。“软工作”没有传统的劳动合同和市场契约关系,劳动岗位的需求和劳动意愿通过网络空间汇聚、对接和完成,几乎没有传统社会力量和组织的介入。这类工作劳资关系疏离、劳动自由性增加、劳动者创意更具权重意义。在这种工作中,工作与休闲、劳动与生活没有明显的界线,劳动者为实现自身个性的发展而劳动,为爱好、兴趣、创意、灵感和生活情趣劳动。它本质上是与休闲、学习、创造一体化的工作,是如何在生活(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工作方式的软件化、工作空间的居家化以及劳动方式的自由化为越来越多的人创造着美好生活。

  在消费需求上,数字劳动是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验感的重要途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求。在数字经济时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意愿不断增强,消费需求开始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消费类型不断丰富,消费观念趋于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持续优化,农产品消费作为传统产业的消费更是如此。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加速打通了农业生产与流通产业链的全过程,促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释放出巨大能量。通过有效推进城乡市场各种运输和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强对配送中心与销售网点的调整和整合,打破传统规模与地理分割导致的产业区隔,协调农产品的物流、储藏、装卸、包装等交换环节的平稳运行,提升城乡流通效率,延伸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改善农业产品交换的外部环境,促进农业产品的畅通流动,在更大范围内把农业产品生产和消费联系了起来,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财富创造。如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农业生产者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城市消费者乃至世界各地消费者,将农村分散的农业产能汇集于云端,将小众需求传递至特色农产品产地等,从而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消费需求,从而极大的增强了人民对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体验感、幸福感!

  (作者:周训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讲师,博士)



原文链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