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数字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连环夺宝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又明确提出,要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我们要充分认识数字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驱动引领作用,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不断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一、数字化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数字化凭借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的特点,将在这5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成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发展有利于推进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人口规模巨大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势条件,也会使其面临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挑战。加快数字化发展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优势,也能高效应对挑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加快推进数字化发展能够将我国巨量人口和超大市场规模的潜在优势,有效转化为海量数据优势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从而在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显著比较优势。从产量看,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全球占比10.5%,位居世界第二。从存量来看,我国数据存储量达724.5eb,同比增长21.1%,全球占比达14.4%。另一方面,数字化发展通过赋能养老、就业、公共服务等,助力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挑战。在赋能养老方面,各地积极探索构建智慧养老产业链,加快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截至2022年底,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到4.2万亿元,占养老产业规模的42.63%,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方面成效显著。在就业促进方面,数字化为创造更多数字职业带来更大可能。据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标识数字职业97个,占职业总数的6%,提供就业岗位近2亿,占总就业人口的1/4,相当于美国和德国的总就业人口。在优化服务方面,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汇聚共享政务数据,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共汇聚电子证照900余种,数据56.72亿条,累计提供电子证照共享服务79亿次。
数字化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城乡和群体发展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推进数字化发展有利于弥合地区、城乡和群体发展差距,实现数字惠民、数字便民,让全体人民在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方面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缩小地区差距来看,中西部地区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高,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据统计,2022年,贵州、重庆、江西、四川等中西部省市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3-2022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达6.8%,快于东部地区0.5个百分点,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40%。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看,数字化能够有效打破城乡区域的时空阻隔,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在城乡区域加快流动,优化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据统计,2022年,我国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同比缩小2.5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45,较10年前低了0.43个百分点。从缩小群体差距来看,数字化创造了大量创业就业机会,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收入进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显著作用。数据显示,2022年,数字职业在全国招聘中占13%,平均月薪13614元,高出平均工资水平3093元,让更多劳动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数字化发展有利于加速产品和服务创新,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近年来,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数字产品和服务,有力地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一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数字化产品层出不穷,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物质文化需求。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规模约高达1209亿元。2023年2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350万台,是自2022年以来季度最大规模出货。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在线旅行预订、网络视频等数字化服务,助力人民实现精神富有。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在线旅行预订、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约车、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分别占网民整体的42.1%、96.8%、71.0%、51.0%、43.8%和33.8%,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数字化发展有利于赋能实体经济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当前,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制高点,以数字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也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数字化赋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建成25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数据显示,2012-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6%;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超过52%,较2012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钢铁、原铝、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能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应用不断深化,提高生态监测水平,增强环保监督能力,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截至2022年,16个城市开展大气温室气体及海洋碳汇监测试点工作,已建成26个高精度和90个中精度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站点,上海、深圳等城市基本完成碳监测网络建设,初步形成城市碳监测评估能力。
加快数字化发展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数字化不仅能够促进世界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还能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打通线上线下两种空间,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简化交易流程和透明交易信息,大幅减少了国际贸易的交易周期和成本,推进跨境数字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深化各国在经济领域的分工和合作。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2.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到2.3万亿元,比五年前增长62.6%。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媒介的广泛应用,促使网络空间中不同群体、个体间实现前所未有的连接,构建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助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二、将数字化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各方面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准确把握数字化发展重点任务,强化系统观念,加强整体布局,始终坚持将数字化发展全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真正以数字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夯实数字化发展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性能优越的数字基础设施,截至2023年9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318.9万个,千兆宽带用户1.45亿户。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数量超760万架,算力总规模达每秒1.97万亿亿次浮点运算,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达58.4%。下一步,要统筹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融合与创新基础设施等建设,聚焦5g、ipv6、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平台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体系化建设、规模化部署、产业化应用,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数字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
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数据要素高质量发展,深化数据要素共享和开放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枢纽发布数据资源1.5万类,支撑共享调用超5000亿次。组织成立了48家数据交易机构,数据要素产业体系和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初步形成。截至今年10月,我国已有208个省级和城市的地方政府上线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其中,省级平台21个(不包括直辖市和港澳台),城市平台187个(含直辖市、副省级与地级行政区)。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区推进数据管理机制创新,探索数据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下一步,要加强数据收集、汇聚、存储、流通、应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构建数据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规则体系,着力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推动数据资源高效流动。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模式,推动政务数据、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等良性互动、融合应用。
以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近年来,我国先后印发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加快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据统计,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50.2万亿元,占gdp比重高达41.5%,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深入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25%,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增至58.6%和77.0%,网上零售额达13.79万亿元。下一步,要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培育数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近年来,国家层面围绕数字政府建设、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数字政务建设指明方向和路径。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枢纽已接入各级政务部门5951个,发布各类数据资源1.5万类,累计支撑共享调用超5000亿次。大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有效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下一步,要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强化制度规则创新,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不断提高“跨省通办”“一网通办”水平。
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在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作用凸显。截至2022年底,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达5.3亿,重点网络文学企业作品超3000万部,网络文学用户超5亿。下一步,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社会建设,提出“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截至2022年底,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格局初步形成;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实名用户达2.8亿,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全国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达7.15亿。下一步,要着力提升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托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数字化水平,推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充分享受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强调,“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53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规划在建的大型以上数据中心平均设计电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3。5g基站单站址能耗比商用初期降低20%以上。下一步,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升级,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进远程办公、在线会议、公共出行、绿色消费的广泛应用,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碳普惠机制。优化完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和能源动态监测网络和监管体系,提升数字化环境治理能力。
增强数字化发展关键能力。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2年,信息领域相关5pct国际专利申请近3.2万件,全球占比达3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3.5万件。5g实现了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全面领先,6g加快研发布局。下一步,要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面向感知、传输、计算、芯片、软件等技术领域,开展信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体系化布局。重点突破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工业软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当前,数据泄露、网络漏洞导致的非法入侵,以及安全策略和应急体系缺失导致的应急能力不足等数字安全风险也在加速向现实世界渗透,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营造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业已成为应对人类数字安全挑战的迫切需要。下一步,要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强化个人信息保护,集中整治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行为。
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是网民的共同期待,也是管网治网的重要目标。据统计,2022年,国家网信办组织开展的13项“清朗”专项行动,共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5430余万条,处置账号680余万个,下架app、小程序2890余款,解散关闭群组、贴吧26万个,关闭网站7300多家,有力维护网民合法权益。下一步,要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推动平台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健全技术治理规则,开展技术算法规制、标准制定、安全评估审查和伦理论证等工作。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乱象,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加大网络执法力度,持续净化数字生态。
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下数字议题磋商研讨,围绕数字领域重要议题贡献中国方案,深入拓展“丝路电商”,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持续深化数字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发起《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金砖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合作倡议》等重要倡议。下一步,要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发展“丝路电商”。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数字领域合作平台,高质量搭建数字领域开放合作新平台,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