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播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连环夺宝

当前位置: 连环夺宝» 政策法规» 新闻动态-北京开放

  • 新闻动态-北京开放


数字传播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连环夺宝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重要作用。乡村文化数字化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村ba”“村超”“村晚”等乡村文化活动借助数字传播火热“出圈”,数字传播对乡村文化振兴全面赋能,同时也对乡村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经营等形成巨大冲击。

  数字传播时代,技术和理念的革新,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借助数字化传播手段,“贵州村超”“淄博博山红叶柿岩”“曹县汉服”等乡村文化品牌,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展示,使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激发了乡村文化传承的热情,提升了农村的文化软实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字传播促进乡村人文经济发展

  数字传播的“短视频 直播”模式,为推动农村人文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字经济巨大的就业吸纳能力持续为经济社会带来稳定的就业岗位,数字技术赋能也为返乡创业者带来了更为多元的乡村职业可能性。

  数字传播赋权农民自主参与乡村伦理文化

  数字传播时代,在移动自媒体的推动下,广大农民群体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他们以微小视角挖掘并展现乡村传统文化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了乡村传统文化的重构、再现和传播。活跃在自媒体平台上的“新农人”将镜头聚焦乡村的传统美食、古老风俗等充满魅力的文化元素,这些短视频作品不仅生动记录了乡村的日常生活与独特风情,更成为了推动乡村传统伦理文化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

  数字传播推进乡村自治民主化、科学化

  在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中,通过“数字党建”、“数字村务”以及“智慧应急”等数字乡村文化振兴途径,数字“技术嵌入”实现了乡村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数字传播赋予乡村自治更为自由高效的行动能力,更好地应对乡村居民关切的教育、医疗、户政等政务需求,真正实现政民互动与数字化供给。

  数字传播弘扬生态宜居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明所折射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理念,是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能够让乡村文化的信息和资源传播开来,让农民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增强对农耕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农村生态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农耕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能够满足城市人群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朴素的农耕文明和淳朴的乡风乡情,唤醒了城市受众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为乡村的生态文明宣传做了很好的推动。

  数字传播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文化治理方式的转变,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提升农民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手段。然而,受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乡村数字传播在重构乡村文化结构、提高文化传播效能的同时,也扩大了城乡数字鸿沟和乡村内部的数字鸿沟。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商业资本涌入乡村文化市场。商业资本在促进乡村经济腾飞,提升当地乡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乡民的经济价值观、道德观、审美价值观以及婚姻家庭观等文化态度和价值共识。

  针对数字传播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充分把握数字传播时代的媒介特点和传播特征,积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与村民等多方参与的乡村文化振兴新模式。

  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首先,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为了实现数字传播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应当致力于创作文化精品,全面生动地展现乡村的特色文化、民间技艺、风情风貌、田园风光以及丰富多彩的劳动生产场景。其次,文化共享互动,构建复合立体化的乡村文化。充分发挥数字传播时代的信息优势,借助传播热点,整合当地特色文化,形成文化传播合力,共同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再次,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形成多元化的信息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数字传播的“碎片化”与“亲民化”特点,激发潜在消费者参与乡村文化体验的兴趣,进而促进乡村文化品牌的形成与发展。

  弥合数字鸿沟,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均衡发展

  首先,弥合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当前我国乡村文化治理中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所致。在推进乡村数字治理中,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应采取将数字技术与农村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展乡村网络扫盲行动,帮助激发农民参与数字治理,通过以城带乡等举措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其次,弥合村际间的数字鸿沟。村际间存在数字鸿沟的问题,大多与村际间特色农村产业和特色文化有一定关系。可以通过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结合各个乡村特点和村民诉求,完善和优化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与数字设备,为农民参与乡村数字文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条件和基本保障,营造参与公平、机会均等的数字融入环境。第三,弥合乡村内部的数字鸿沟。乡村内部的数字鸿沟,大致可以分为村民个体间的数字鸿沟以及代际间的数字鸿沟。针对乡村内部的数字鸿沟,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等群体的作用,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和资源优势,帮助乡村居民提升数字素养。要大力推进家庭代际的数字反哺,发挥家庭在数字素养提升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乡村留守老人多的现实,引导各类乡村数字文化应用进行适老化改造升级,提升乡村老人的乡村数字文化获得感。

  疏通数字传播渠道,优化乡村文化传播环境

  首先,构建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协作共动的数字传播矩阵,形成信息聚合效应。利用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主动设置文化议题,通过县区融媒体与农民自媒体形成的传播合力,共同推动建设乡村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空间。其次,强化内容监督评价机制,净化乡村文化数字空间。加强对乡村数字文化传播中出现的媚俗、虚假等内容的监管,着力提升乡村数字文化传播内容的文化品位,促进乡村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再次,与互联网自媒体平台进行战略合作,形成乡村文化数字传播合力。依托自媒体平台成熟的商业营销模式以及强大的人才队伍,组织专业数字营销团队和知名博主赴乡村创作乡村文化优质内容,通过专业化的网络推广方式,实现线上塑造品牌、线下连接产业的乡村文化传播发展的新路径。

  加大乡村数字素养教育,强化乡村文化人才培养

  首先,乡村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成立乡村数字文化传播协会,积极引导村民利用自媒体平台主动发声,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积极参与乡村文化传播和乡村民主表达。其次,地方高校必须担负为党育人、为国培育乡村数字人才的时代使命,通过建构“1 n”的多学科融合协作课程体系,构筑乡村数字人才培育的良性生态,打造乡村数字人才供给的永动引擎;政府在适当时机可以出台相应鼓励政策,扩大乡村文化人才的社会参与度与范围,激发乡村居民的“乡情乡愁”,鼓励乡村本土青年就近就业,满足乡村文化传播对人才的需求;充分调动乡村干部作为乡村文化传播代理人的工作主动性,以当地农民的参与和认同为路径,通过“传播自觉”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与乡村传统的传承。第三,加强对农民数字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的培养。强化农民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农民数字风险识别和抵御数字风险的能力。

  数字传播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复兴提供了新动力,在国家乡村振兴和数字中国战略的政策引导下,乡村数字文化素养不断提升、传播环境不断优化、传播人才不断涌现,通过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数字乡村文化治理共同体。


       原文链接:


网站地图